提升功率因数的关键:详解MC34262在APFC电路中的设计与应用
2024-10-11 11:12:42 522
传统上,直流电压是通过非控整流从220V交流电网中获得的,这种整流方式在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子仪器仪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但这种非控整流方式使输入电流波形严重畸变,呈脉冲状。这样,一方面对电网造成严重污染,干扰其它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;另一方面使输入电路的功率因数大大降低。例如,在中、大型非控整流设备中,输入电路的功率因数大致为0.5~0.7,有的甚至更低。因此,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,减少输入电流波形的畸变,提高输入电路的功率因数。
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种:一是无源功率因数校正(PFC)法,主要通过电路设计扩大输入电流的导通角;也可采用高频补偿法来提高输入电流的导通角。另一是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法,是在电网与供电设备之间串联功率因数校正装置。其中,单相BOOST电路具有效率高、电路简单、成本低等优点,因而被广泛应用,被称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(APFC)电路。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控制芯片中,有多种类型,包括峰值电流控制法、平均电流控制法等。本文道合顺重点讨论一种高性能、零电流控制方式的新型功率因数校正控制芯片MC34262(MC33262),并分析其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应用中的设计要点和实验结果。
MC34262系列PFC控制芯片的性能及特点
MC34262系列PFC控制芯片为8脚双列直插式塑封(也有表面贴装封装)器件,内部含有自启动定时器、正交乘法器、零电流检测器、图腾柱驱动输出(0.5A)以及过压、欠压、过流保护电路。
MC34262系列PFC控制芯片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零电流导通模式控制,开关管Q1的导通与关断由MC34262内部的零电流检测器控制,当零电流检测器中的电流降为零时(即续流二极管D1中的电流降为零时),Q1导通,此时电感L开始储能。这种零电流控制方式的突出优点是:
(1)由于储能电感中电流为零 ,可以实现Q1的导通,大大降低了开关管的应力和损耗。同时对二极管的恢复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,因此选用普通的快恢复二极管,即可满足设计要求;另一方面避免了二极管恢复时间过长带来的开关管的损耗,大大增加了开关管的可靠性。
(2)由于开关管驱动脉冲之间没有死区,输入电流连续、为正弦波,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因数。
另外,由MC34262系列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控制器构成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结构简单,外围电路元件少,大大缩小了电路的体积,降低了系统的成本,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。
MC34262系列PFC控制芯片应用于APFC电路的设计要点
MC34262系列PFC控制芯片在APFC电路中的实际应用电路。该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为:
(1)输入电网电压范围:AC90V~265V
(2)输出直流电压:DC400V
(3)输出功率:500W
根据上述要求,首先计算APFC电路的主要元件参数。
①电感中的峰值电流
在哪里PO—所需输出功率为500W。η—变换器的效率为0.92。VAC(L)—最低电网输入电压为90V,则
考虑到开关管耐压要降额75%,若升压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为400V,则至少应选用耐压500V的开关管,并且电流选择应大于电感峰值电流。
②电感
式中: T——开关脉冲周期。当输入电网电压范围为AC90V~265V时,T的值为40μs。此时:
③R1和R2的计算
式中:Vref —芯片内部提供的参考电压,该值为2.5V,根据公式(5)可知:
令 R2=1.8MΩ,则 R1=11kΩ
④过流电阻R7的计算
当输入电网电压在AC90V~265V范围内时,电流采样电压VCS=1V且必须小于1.4V,此时:VC = R7ILP ( 7)然后
取R7=0.062Ω/3W
⑤R3和R5的计算
设乘法器输入电压VM=3V,则:
式中VAC(H)-电网最高输入电压265V
根据公式(9):
令 R5=1.2MΩ,则 R3=10kΩ
MC34262系列PFC控制芯片在APFC电路中易出现的故障及处理
MC34262系列PFC控制芯片在APFC电路中最常见的故障是启动困难、过流保护电路易受干扰。
之所以不易启动,是因为误差放大器具有高输出阻抗特性,易受外界干扰。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时,2脚上的电压接近乘法器的阈值电压(约2V),若超过2V,则自动切断输出驱动信号。因此,为保证系统可靠工作, 在2、6脚之间接入了容量较小的补偿电容。
过流保护电路易受干扰的原因是:当有强干扰电流流过过流保护取样电阻R7时,过流比较器易发生触发翻转,造成误触发。为克服过流比较器的误动作,可在R7与4脚之间加RC滤波电路,RC滤波电路的时间常数通常为200ms。
采用MC34262 PFC控制芯片设计了500W功率因数校正电路。由于系统采用零电流控制方式,开关管的应力和损耗大大降低,对续流二极管的选取没有严格的要求。另外,该系统电路结构简单,体积小,工作稳定可靠,在中功率APFC电路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。